巴黎的最後一站「聖母院」,而其原文名字是「Notre Dame」,意思是「我們的女士」也就是「聖母瑪利亞」,建於1163年。
(可以看到,門前正準備聖誕節的裝飾。)
這日早晨七點多,獨自個兒,少點嘮叨,腳步竟也輕快些,想到第一天也是一個人,忍不著笑出聲來,試著揣摩著:「老天爺的安排究竟是何意思?竟讓前後有首尾呼應哩!」
走到聖母院前時,裡頭傳出悠揚聖樂,令人不自覺地在門前停留約莫五分鐘。腦袋想什呢?也不知,但曉得這音樂令內心平靜許多...
想著想著,想到這幾天的總總,從到Brussels的慌張,然後Samuel的扒手事件,Brugee的水道,接著Paris第一天的興奮,Chamonix的雪景,然後艾菲爾鐵塔的壯闊,拉法葉百貨的購物...
短暫的兩週,記憶似乎很多,但回憶似乎少了。就像走在Chamonix的雪地裡,回頭看那步步的腳印是歷歷可見,可是究竟是哪一步是可說地上口的,沉默卻是最好的答案。
哈,矯情地很,真可用「感時花濺淚,恨別鳥驚心」來形容。
(順著入口進來,從左邊走道繞一圈的話,第一個雕像就是這...「耶穌掛在十字架上」。)
(這人我可就真的不認識了!)

(當然還有畫作,但同樣地我也不知畫名或其典故。)
(還有中文警示語,不知是不是遏止「中國人」的愛喧嘩。)
我想聖母院裡頭應該不需要警示語。只因他的宏偉建築,悠揚聖樂,肅穆氣氛,足可令人不敢隨意造次。
想想很奇妙,眼前的建築,並不是一座死物,活像年過八百五十年的耆宿坐在眼前,人不自覺地會收下屬於自己的氣燄,眼珠兒也不敢亂飄,就這樣靜靜地望著,直至心若止水,他才會點點頭讓你離開...

(中間可看到有「牧師?修士?」領著一群人祈禱或唱頌。)

(提出證明是850年。)
(歐洲的彩繪玻璃,說真的也不是概的。)
我在教堂約莫停留四十分鐘後離開,便結束在巴黎的最後一個點。
(回程時,特地與賽納河說個再見,可惜是個陰天。)
自助旅行的是不是就像這天一樣?任何事物都是沉默,任何感受都是自個兒的,口中不會有隻字片語的感受,什麼感覺都是咀嚼於心,想述諸於文字都是難以啟齒...
異鄉於我淺嚐輒止便可,畢竟我還是屬於故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