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仁醫」是最近迷上的日劇,裡面的現代醫生「南方仁」因緣際會回到幕府末期「板本龍馬」改革年代...
而第七集的南方仁因緒方醫生的病故,講了一句話:「若未來是過去的結果,那麼...我將努力這一切,為了能夠創造一個治癒好「未來」腫瘤的未來。」(PS:未來是南方仁未婚妻名。)
雖是個老梗劇情,但看著南方仁手中未來不斷變化的證據,自然...劇中人奮力地更想為未來努力,而身為局外看戲人的我湧出不得不說的想法。
當人在決定事情時 - 抬頭看看四周,雙拳隨便揮揮,兩腳恣意亂踏,評估再評估,預測再預測是再不可避免也是不可省略的反應,但往往這一判斷,便否決了75%的可能性(若採機率50%論,成功50%;失敗50%;接著又採概率50%論,覺得成功真得又成功是 50% x 50% = 25%;而覺得失敗自不嘗試是50% x 100% = 50%;25% + 50% = 75Z%)`.
所以,離自己不遠幾吋之處,深深刻下看不見卻也不會跨越的一條線,而這條細細不到幾厘米寬的線,便往往使得內心退縮不願意嘗試,然而便沒了行動,更晃論有何未來呢?
唉~只能說凡事不能先用「我覺得」而下定論,而覺得不可能更應該更要嘗試看看,即便是失敗,那麼將來擁有的也是「回憶」而不是懊悔!反正本有失敗心理準備,所以失敗失落已早有預防,但若不小心成功呢?喜悅可更不是加倍嗎!
好啦!最好只想說...「凡事都得試試」,不要永遠拿我覺得不可能當作藉口,那將來老時回首一看,那麼才會看著這一路走來,只有卻步的懊悔,而沒有奮力嘗試的淚水與回憶了!
(獻上來台北後最常去的景點 - 碧潭。前幾天小昭才跟我介紹,哈,被我嗆說:「那是我來台北後,去最多次的景點唄!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