研究所對我而言,只是一張文憑,拿青春,甚至已經不是青春尾巴的光陰,換取這薄薄的一張紙。

課業對我而言,出社會用到的機率是少之又少,所以,都往小腦塞。

技術對我而言,是自修可得,不可否認有點狂妄自大,但論技術只要有書有網路,就可學會,老師只是在加速學習的過程罷了!

只有朋友,真的是研究所最重要的收穫,有機會了解兩個世代的差異。

大學時,跟同學聊到的死白目國中生,高中生,曾幾何時,已經我身旁稱兄道弟,互談八卦,太神奇了吧!

上個世代,雖然構不到「保守」、「苦幹」、「認真」的邊,但是出社會第一件事情,就是要證明不是新聞所說的「爛草莓」。從他們身上,看出了尊重他人,堅忍不拔的特性,凡事先自己來,真的不會時,也不羞於請教他人。雖說,古老、守舊多了點;創意、點子,少了點。但卻不會以「任何已經存在的特性」對事情,對行為下評論。懂得察言觀色,什麼場合時機都說什麼話。懂得不是嘴巴上的就事論事,而是行動上的就事論事。

下個世代,少了約束,多了創意,少了負擔,多了嘗試,萬事皆抱著,先說了再說,後果不論;先問了再說,別人會何必自己學呢?浪費時間。殊不知,結果是果,過程是因,了解因,體驗因,果自然才能控制的道理。多了自我,少了他人,但現今社會價值觀卻是強調 - 團隊,簡直有點不可思議,背道而馳的意識卻強硬地攪在一塊,不是自己有毛病,就是大家有毛病。或許會辯解說:「我不喜歡那麼自私的人。」但這已經以為「我」出發點,沒有考慮他人的動機,就已經失去了公正評斷的立場。但在他們身上,卻多了純真,不掩飾自己的特性,不懂得遮蔽自己的缺點,反而有種覺得這是缺陷美的感覺,凡事皆直爽地表達,這不是笨,而是已經讓人覺得可愛。

有點錯亂中的我,一直在這兩群之間跳躍,會是橋樑嗎?還是只是朽木罷了!




歷史上誰連結兩個世代?

兩個行為模式與思考模式不一樣的世代?

秦始皇贏政?經歷亂世,兵荒馬亂的七國紛爭,弱肉強食的征伐霸道,無情坑殺40萬趙兵的年代。亦經歷了一統七國,訂定度量衡的嚴刑峻法世代。雖然和平只是表象,但已經是走過天平的兩端,從戰亂到平息。

臥龍諸葛亮?經歷三國,有權謀,有美人,有智將,有儒將,有猛將,有勇將的劉關張世代,到後來的後主劉禪,「蜀中無大將,廖化當先鋒」的人才匱乏年代。

臭頭朱元璋?小時貧困,見義勇為,廟前石獅子流甚至為他流淚,人民奉為救世主,甚至到最後斬殺功臣的血腥朱元璋。

太多的例子,說明太多的可能緣起,但說明了唯一的結果 - 世界的潮流是跟著勝利者而走的。





要是我是老師,這篇文章簡直是狗屁不通!自己都不知道在寫些什麼?只是最近感覺,「相處」這事情,已經在翻動,不能墨守著以往的「我」,要變了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lleng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