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第一次到歐洲,第一次覺得自己是外國人,第一次在街道上跟外國人問候,第一次看到這麼多外國女孩子,讓我想到出發前爸爸對我說的話...

猶記,出發前,我爸說:「看看有沒有辦法,在那邊交到一個外國女朋友,最好在瑞士。」

我差點沒把口中的咖啡給噴出來,

「爸,我是去比利時跟法國好嘛?」

「喔,聽人家說瑞士的福利很好耶!」

「可是他們繳得稅很重!」我說道,因為每次國家要加稅前,我爸都會罵了一番。

「沒關係!他們福利真的很好,反正我們繳稅後也都不知道政府拿來幹嘛...」

 

(不知道是不是高緯度因素,感覺外國一切都很清新。)

 

其實,在這邊更體會到我沒有工程師該有的那塊,就是「SOP」。此感從 Samuel 照相觀察而來。

多少亮度,就該有什麼光圈;多少光線,就該有什麼樣子的光圈;什麼樣子的遠近,就該有用什麼樣子的鏡頭;甚至屋內屋外就該有什麼樣子的模式...

這一切對工程師來說再也簡單不過,因為差不多是份八九不離十的SOP,然後再往高階點的,應該才有所謂的「感覺」,但這或許也是基本也說不定,就像「認識文字」這階段一樣,是個基本中的基本。

然而,我對這些卻一竅不通,連基本都憑感覺,簡直是沒有方圓,不成規矩的胡來。

 

再回頭看看自己喜歡文字這方面。其實,覺得沒有所謂的「SOP」,亦或冥冥中,我已默默遵循「SOP」也說不定。但一切我覺得都憑感覺就好。那段話,那片風景,哪個時間點,甚至是一個感覺都是可以述諸於文字。

「文字」不知道有沒有所謂的「稍縱即逝」,起碼照相是需要考慮這個,也難怪那些職業級都需把相機隨時掛在身上,甚至擺放到最易出手的角度,因為照相爭的就是那「瞬間」。而文字呢?把感動默默騎在心,也不必刻意在當下定要書寫,可以等哪天早晨回想起來,靜靜地慢慢地寫下來... 

文字是適合「慢條斯理」的人,我想。因為,他們不爭快,而是咀嚼「感覺」再依個人風格釋放而出。我想,這是我喜歡「文字」的緣故,人畢竟要有自己的「色彩」與「風格」。

 

想到,前陣子 Engineer Camp(幸運八號)所參賽的作品。

小海:「部長,我看到一篇好像你的文風。」

我:「我看看!真的耶!」

而相片呢?有沒有辦法這樣,不得而知。(但我似乎努力地塑造中,每次幫山姆照相總習慣拿45度角,然後他就會說;「陳榮錡,你拿歪得幹嘛?」)

 

我,於布魯塞爾街頭,有感。

 

(這風景下,連擺放歐洲人騎腳踏車而過的模樣,都不顯得突兀,他們可以很自然地融入於自然中。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allenging 的頭像
    challenging

    紅妝季布

    challengi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